2022-07-19 阅读次数: 4131
《道德经》中写道: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
意思就是说:“能够认识别人的人是聪明的,能够认识自我的人则更为睿智。”
人在职场,面对鱼龙混杂的各色同事,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,学会“自知”,才能避免“踩坑”,陷入不败之地。
01
面对职场中的“勾心斗角”,要学会“自知”,才能自保。
有一段时间,我特别沉溺于宫斗题材的影视剧,虽然剧情设定的时间是在遥远的古代,一个个“争斗”的故事,却像极了身边的职场。
这些源自于历史真实的情节演绎,往往给人以清晰的警示。
比如《战国策》中记载了楚怀王听信谗言,错误地下令削掉魏美人鼻子的故事:
魏王为拉拢与楚国的关系,送给楚怀王一位美女,深得宠幸。这让楚怀王的夫人郑袖很是不满,她担心自己的位置被魏美人取代,就精心设置了一个“借刀杀人”的计策。
起先,她送给魏美人各种珍奇宝物,做出十分大度的样子,让魏美人误以为遇到了“贴心人”,也让楚怀王认定她十分忠诚。
在蛰伏一段时间后,郑袖开始告诫魏美人:“大王对你什么都满意,就是不喜欢你的鼻子,所以,你每次面见他,最好把鼻子捂着。”同时,又在楚怀王对此疑惑不解时,告诉他“答案”:“她是讨厌您身上的气味呢。”
楚怀王勃然大怒,当即下令武士削掉魏美人的鼻子,从此,魏美人彻底“失宠”了。
在这个故事里,楚怀王和魏美人都处于“不自知”的状态,他们不加辨别地听信了郑袖的“甜言蜜语”,对暗藏其中的杀伐决断没有丝毫的戒备之心。最后,魏美人丢掉了鼻子,而楚怀王则因为继续听信谗言,导致国家被秦国所灭,不可谓教训不深。
在职场上打拼,就如同在深宫中经营,不论是“立足”也好,还是“争宠”,身处其中的人,总免不了被卷入各种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,想要“以不变应万变”,最重要的就是学会“自知”,任何时候都不要被蒙蔽了双眼,缺失了最基本的判断,从而沦为被欺负、被打压、被排挤的对象。
02
面对屡屡失败,要学会“自知”,才能知耻后勇,绝地反击。
人在职场,总会遭遇种种挫折和失败,让人格外沮丧,甚至一蹶不振,若此时,一味地怨天尤人,而不“自知”,就有可能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。
《吕氏春秋》中讲述了齐湣王亡国的故事,令人可笑又可恨。
原来,齐湣王因自矜骄暴,处处树敌,各诸侯国便联合起来,攻入了齐国都城临淄。
齐湣王赶紧逃到卫国避难,在此期间,一些大臣为了蒙蔽他讨好他,将灭国的原因归结为齐湣王才华出众、贤良无比,由此招致嫉妒,才遭此厄运。
可这番说辞竟然深得齐湣王赞同,他认为罪不在己,哪怕已经是亡国之君,他还心宽体胖,不得不连续三次加长自己的腰带,最后被号称前来救援的楚将淖齿所杀,至死都未能“自知”。
由此可见,面对失败,不善于从自身找原因,不懂得自我反思,无异于自我封闭,自断后路。
人在职场,每天都要面临大大小小各种事物,仅凭一己之力,往往很难达成所愿,免不了要与他人合作。但在合作中,却很难实现“多赢”,甚至,极有可能所作所为,都是在“为他人做嫁衣”,自己捞不到一点好处。
面对这样的失败,最愚蠢的做法,一个是撕破脸皮,要求分得一杯羹,一个是将责任全部归结给对方,认为自己很无辜。这两种做法,尽显格局小、认知浅,是不折不扣的自我贬低。
正确的做法是学会“自知”:自我剖析、自我总结、自我改进,才能不重蹈覆辙,绝地反击。
03
面对各种挑战,要有“自知”,不妄自菲薄,不好高骛远,方能行稳致远。
人们常说:“有多大的脚,穿多大的靴;有多大的能力,办多大的事。”一个人若是对自我能力水平缺乏正确的认知,很容易陷入“妄自菲薄”和“好高骛远”的境地,自毁前程。
在电视剧《芈月传》中有这样一个剧情,让人记忆犹新:
芈姝的儿子嬴荡自小备受宠溺,骄横霸蛮,长大之后,空有一身武力,却毫无头脑,凡事一意孤行,好大喜功。正是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思想,让嬴荡最后荒唐到和别人比赛举鼎,结果鼎没举起来,还反被鼎给压死了。
职场中,类似于“嬴荡举鼎”的事情也屡有发生。
比如,有人看到别人开奶茶店做得风生水起,便也忙不迭地开一家,店面装修更豪华,优惠活动更给力,但由于选址错误、对目标人群的定位不准,难以为继,只得草草收场,甚至亏得一塌糊涂。
还有的人,专业技术水平不差、工作态度也很好,虚心求教、坚持学习的习惯也有,但总是唯唯诺诺,不敢挑战重任,由此错过了一次次展示风采、提升自我能力水平的机会,最终就只能默默无闻了。
一个人既不要高估了自己,也不要轻视了自己,说起来容易,做到却很难。而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人,才有逆风翻盘的机会。
04
结束语:
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:“试玉要烧三日满,辨材须待七年期。”意思就是说,玉石质量好坏,要烧烤三天,树木能否成材,要观察七年。
我们认识他人、考察他人要有这样的耐心和细致,同样,学会“自知”也是一个不断验证、不断发现的过程。
只有舍得让自己去经历风雨、迎接挑战,在一次次艰难的抉择和攻坚克难中,我们才会逐步看清楚自己的短板和长处,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,并坚持到底。